团委工作
团委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委工作 > 正文

去远方 | 武汉研学记:在历史文化中解锁成长新可能

作者:刘群 摄影: 审核:戚兰 责任编辑:陈怡来源:武院青年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0日点击:

2025年暑假,在武汉学院的资助下,湖北省的15支小队87位师生奔赴江城武汉,与来自武汉学院的30名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开启了一场知识探索与心灵滋养的 “去远方” 研学之旅。其中,5支小队到访武汉学院,初次踏入大学校园,孩子们被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深深吸引,这一切令他们对高校生活充满憧憬。

从武汉学院的学术殿堂到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记忆,从黄鹤楼的千年文脉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瑰宝,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文化,在行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在见到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追光少年队”的孩子们之前,武汉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龙宇就已经被他们提交的黄鹤楼研学方案深深吸引。那份由三年级小朋友亲手拟定的计划,不仅彰显着对诗词文化的敬畏,更蕴含着团队协作的温暖,让他真切感受到“去远方”研学活动的意义所在。

最让龙宇惊喜的是孩子们对黄鹤楼诗词文化的理解深度。从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到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千古名篇,他们不仅清晰梳理出诗词脉络,更将研学主题聚焦于“如何传承黄鹤楼文化”——这种从知识积累迈向文化责任的思考,远超他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预期。

实地研学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的举动,更让龙宇为之动容。面对黄鹤楼主楼前逐渐增多的人流,芷绮迅速组织大家围成小圈,及时提醒“保持距离,注意安全”;午餐时分,恩平认真检查每一份餐具,牢记“选择正规餐厅”的约定;上下楼梯时,庚钰则不断轻声叮嘱“慢一点,注意脚下”,细致周到宛如团队中的“小管家”。孩子们在互助协作中,将“团队合作”转化为真切关怀,让“安全守则”成为彼此守护的默契。

作为志愿者,龙宇不仅是他们旅途中的同行者,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见证者。他感慨,“我由衷地为这样的孩子们喝彩。他们或许不是最‘完美’的研学小队,却足够真实、足够温暖——在这一趟旅程中,他们学会了观察、思考,懂得了合作与担当,而这,正是‘去远方’最动人的起点。”衷心祝愿这些追光少年,能始终保持这份合作的热情与关怀他人的勇气,在更远的远方,续写更加动人的成长故事。

“为什么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仍毫无锈迹?”怀揣着对青铜时代的种种好奇,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仙人渡小学的“元气满满小队”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开启了对“天下第一剑”的深度探索。

孩子们化身“小小研究员”,分工协作、逐步探秘:他们聆听专业讲解,仔细观察剑身的菱形纹饰与鸟篆铭文;拿着预先准备的问题采访馆内工作人员,了解这把剑1965年出土于江陵望山楚墓时的情景——它藏于漆木鞘中,剑光逼人,仍可划破纸张;大家还认真收集资料,对照实物一一记录。

当亲眼见到越王剑的寒光,亲耳听到曾侯乙编钟奏响《楚商》,课本里的“青铜文明”顿时有了温度。学生雅君注视着剑身铭文轻声感叹:“原来‘卧薪尝胆’真的有实物见证!”这种触摸历史的震撼,远非课堂所能替代。

孩子们的提问也充满惊喜:“为什么一个编钟能发两个音?”“越王的剑为何在楚墓中出现?”这些问题促使师生共同查证、讨论,让旅程成为一场真正的共同探索。带队孙老师说,“他们追着讲解员问个不停,眼里都是光。”在参观曾侯乙墓展区时,远古的青铜焊接与榫卯工艺令大家连连惊叹,有学生直言:“古人比我们想象得要聪明得多!”

黄鹤楼,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武汉十大景”之首的美誉。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伢”,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气冲霄汉小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这座名楼,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探究“黄鹤楼为何屡毁屡建?重建的意义究竟何在?”

此次探馆,孩子们不仅解开了“千年不锈”的奥秘,更体会到这把剑不仅是吴越青铜技术的巅峰,更是“卧薪尝胆”精神的象征。他们从中看见:每件文物背后,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与岁月的故事。

为解答这一问题,小队以四步展开深入研学:首先梳理黄鹤楼从三国时期始建至1985年现代重建的历次兴废时间线,理解其从军事瞭望台到文化地标的演变历程;聚焦建筑细节,观察飞檐的 45 度倾角、梁柱上的云纹鹤纹,以及了解榫卯结构、一麻五灰等传统技艺;随后对比古今诗词,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到新时代孩童笔下“新楼看长江”的赞叹,感受黄鹤楼在文化表达中的延续与新生;最后尝试用乐高搭建黄鹤楼模型、撰写研学报告,以实践方式还原认知与感悟。

为解答这一问题,小队以四步展开深入研学:首先梳理黄鹤楼从三国时期始建至1985年现代重建的历次兴废时间线,理解其从军事瞭望台到文化地标的演变历程;聚焦建筑细节,观察飞檐的 45 度倾角、梁柱上的云纹鹤纹,以及了解榫卯结构、一麻五灰等传统技艺;随后对比古今诗词,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到新时代孩童笔下“新楼看长江”的赞叹,感受黄鹤楼在文化表达中的延续与新生;最后尝试用乐高搭建黄鹤楼模型、撰写研学报告,以实践方式还原认知与感悟。

黄鹤楼内随处可见历代诗人的题诗。孩子们也创作了一首活泼的小诗:“新楼站得高,看长江跑,我们拍手笑”。带队王老师说:“把古今诗句放在一起,黄鹤楼的故事就像串珠一般,越串越长。”研学手册里,孩子们用心记录了许多有趣的小发现:飞檐高高翘起,其实是为了防雨,不侵蚀木柱;柱身雕刻那么多鹤纹云饰,说明古人也追求美观;顶楼视野开阔,想必古人常在此眺望江舟往来……

通过这些观察与体验,孩子们逐渐明白:黄鹤楼的重建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一次次文化的“重生”。楼宇可以被毁,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工匠技艺与人文精神,却在一次次重建中延续、焕新,并被赋予时代的意义。

武汉,是一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英雄之城。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长安学校的“长安探寻红色文化小队”踏上这片热土,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展了一场以“寻访革命印记,感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孩子们带着记录工具和地图,以多种方式展开学习。在黄鹤楼、省博,他们通过参观和查阅资料积累背景知识;而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旧址等地,则采用实地观察、采访讲解员、沉浸体验等方法,深入理解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尤其在一处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前,孩子们久久驻足,不愿离去。光影之间,历史悄然“复活”:年轻的毛泽东同志身着粗布长衫,正为农民运动慷慨陈词;蔡和森、瞿秋白等代表神情肃穆,激烈讨论着革命的前行方向。旭东同学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教科书上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中共五大会址,就像一座精神灯塔,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这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信仰的传承。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理想,跨越时空,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少年勇敢向前、不忘初心。

享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的武汉长江大桥,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探访者——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的“阳光少年队”。孩子们怀着求知的心情,开始了对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钢铁巨人”的实地探索。

研学第一天,孩子们便迫不及待乘坐地铁前往武汉长江大桥。由于当天阳光强烈、气温较高,小队临时调整计划,先登上黄鹤楼远眺。立于楼阁之上,大桥全貌尽收眼底——桥身横跨浩荡长江,汽车川流不息,壮观景象引得大家连连赞叹。走进桥梁博物馆,通过系统参观,孩子们了解了从古代桥梁到现代大桥的技术发展历程。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大家生动讲解当年建设者如何克服江水湍急、地质复杂等重重困难。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无不为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

此外,小队还专门体验了中国国内首条悬挂式单轨系统——武汉光谷空轨列车。坐在无人驾驶的车厢中,列车在空中平稳运行,窗外城市风景不断流动,这种神奇的交通方式让大家兴奋不已。孩子们感慨道:“太高科技了!原来桥梁不只是横跨江河,还可以是列车在空中‘飞行’的轨道!”

通过此次研学,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伟大建筑的背后,是技术的突破、时代的进步,更是无数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汇聚的磅礴力量。

这段走出课堂的成长修行,让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愿他们带着这次研学的收获与启迪,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自信前行,解锁成长的无限可能!



Copyright By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学院学生工作处(部) 鄂学生工作处(部)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lCP备100145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