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队伍建设 > 正文

武院辅导员(十三)|浅谈高校精准资助育人

作者:张雪 摄影: 审核: 责任编辑:蔡娇来源: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9日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这一要求落实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要“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就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要想实现和提升资助对贫困大学生的育人效能,就要精准把握资助对象、资助方法和资助内容。

        一、精准界定资助对象:一方面,要坚持范围精准,应助尽助。首先,坚持范围精准就是先要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从范围上要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全覆盖,对于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纳入受助群体范围内,确保不漏一人,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资助,力争“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其次,要整合贫困学生的所有思想、精神诉求,在资金到位的同时,深入思想教育,以保证受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资助。另一方面,坚持等级精准,应助宜助。等级精准就是要准确评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根据困难程度确定困难等级,由低到高给予相适宜的资金资助。在资金的资助上保证等级精准,既不虚高,也不过低。其次,在育人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思想贫困程度,精准划分等级,分类施教。

        二、精准选用资助方法:一是突出针对性,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想突出针对性,关键是要打破“一刀切”的资助模式。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家庭消费水平等各不相同,贫困学生所需要的资金项目和资金多少也存在差异化,所以在资金分配上要按照需要发放。另外每个人在人际沟通、开拓创新、心理健康等方面各有不足,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于不同的贫困学生,要找准“穷根”,分析贫困原因,找准路子,精准施策,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坚持“一生一策”,满足贫困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做好按需资助。二是强化综合性,将遵循制度规范与实现人文关怀相结合。在贫困生认定、助学金评选上,申请受助的贫困学生应当按照管理制度、时间节点提出申请、接受信息审核并接受各方监督。各级政府、学校也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高校管理办法的要求来管理,保证制度规范,严格审查贫困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人际交往困难、自尊心强等原因内心会产生压力、不平衡、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境,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

        三、精准实施资助内容:在育人的全过程,要从价值引领、思维能力、为人处世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守职责本分,提升个人价值。同时,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资助育人还要立足“四个服务”,坚定“四个自信”。要加强理论引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指南,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党的坚定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治国理念,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要向学生充分展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自身使命感,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之中去,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作为教育扶贫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基础的贫困生认定工作,让贫困的学生享受应有的扶贫政策,保证经济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引领,建立“志、智”双扶的培养机制,实现精准脱贫。

 

Copyright By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学院学生工作处(部) 鄂学生工作处(部)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lCP备10014564号-1